Search

【學習小記 7:從階級模式到成長模式#3🧡】

前兩篇主談階級模式 (想看的人自...

  • Share this:

【學習小記 7:從階級模式到成長模式#3🧡】

前兩篇主談階級模式 (想看的人自己往上划啊XD),今天鏡頭轉到它的牽手: 成長模式XD。

成長,給人一種希望感,或說「可能性」。可能性與階級模式的「僵化」明顯大相逕庭,可能性蘊涵變動,卻也邀請好奇與探索。好奇與探索幫助我們離開僵化的位階,進入真實生命的存在,產生有意義的連結。

「醜爸,這些動詞聽起來都挺潮的啊,人人應都嚮往著成長模式吧?!」

潮歸潮,但變動、好奇、探索即意味著「不夠安全」,或說,在成長模式裡的人,需要經歷大小不同的不穩定感;階級模式的僵化與制式卻恰好提供了穩定與可預測性,正是我們大腦迴路的最愛。

例如,在成長模式裡的親子,經常會花更多時間了解彼此的想法,因為除了緊急及特殊狀況外,雙方的聲音都有分量,需要被聽見,也就是「溝通」。溝通帶來許多不確定性,尤其對於熱愛「計畫」的大人而言,不確定性容易破壞行程,影響生活步調。

階級模式這時候多好用! 人生豈不愉快輕鬆,一切都在掌握之中啊!!叫你閉嘴就閉! 我爸爸還你爸爸!! 這麼行自己去賺錢啊笨蛋~~~~!!! (謎之音: 醜爸你是反串膩?) 但可以想見的,為了穩定感與可預測性,我們犧牲掉的是連結與親密,正是成長模式中的家人方能體驗到的。

連結與親密,代表的是一種「活著」的感覺。與人建立關係…和關係中的重要他人分享生活點滴…都會讓我們體驗到滿足感,滿足於「被當一回事」的真實存在。這樣的體驗,需要透過人際間的「互動」,而非單向的指令與要求。互動帶來變動,變動引發好奇與探索。

「可是變動底下是不安全感,但人的本能是追求安全感….這樣不就矛盾了嗎?」

下回分曉^^。

#下回還有下下回還有下下下回….

---------
<課程快訊>
-【認識薩提爾模式】: https://bit.ly/2RhPmJj
-【探索原生家庭圖 周六場】: https://bit.ly/3xMRPfu
-【2021 課程活動總表】: http://bit.ly/2OEc6BN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